时间: 2024-06-06 13:46:29 | 作者: 安博体育客户端
“看到盾构机破土而出,隧道贯通的那一刻,作为一线建设者,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近日,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建功北京城市副中心”新闻发布会上,90后一线科技尖兵孙长松感叹。
2015年,孙长松迈入社会,开启了作为工程建设者的新征程。2019年底,孙长松来到北京,任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五标盾构经理,负责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盾构施工管理工作。他带领平均岁数26岁的年轻团队,发扬“大国工匠”精神,驾驶大国重器成功穿越多个风险源,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他热爱的盾构事业,奉献着青春力量。
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一个“看不见”的超级工程,7.4公里盾构隧道全部位于副中心地下,最大埋深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隧道,同时也是国内超大直径盾构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隧道之一。“项目依托现有东六环路进行入地改造,同时加宽至双向六车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身处北京城市副中心,孙长松深知这一个项目的分量。
“为此,我们量身定制国产最大直径16.07米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取名‘京华号’”。孙长松介绍,这台盾构机长150米、重4300吨,是真正的“地下蛟龙”,代表了当今国内超大直径隧道掘进装备的最高制造水平。
结合工程的地质情况,孙长松带领团队对“京华号”盾构机进行了精益求精的针对性设计,首次应用超大直径常压刀盘、智能预测换刀、超前地质感知等核心技术,实现超大直径盾构装备智能化设计制造,在行业内首次应用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为助推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升级的典型样本。
谈到往昔,孙长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曾驾驶过两台盾构机,不过全是进口的。”说起今朝,他扬眉吐气,“现在,我国盾构装备制造和隧道实施工程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国产盾构机的产销量已居世界第一,出口到了欧洲,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20年,孙长松和他的团队用时7个半月,完成237米长盾构始发井土建结构施工。2021年5月,盾构机顺利始发。历时25个月的时间,他与同事驾驶“京华号”,成功攻克了55个地上风险源,完成了7336米的地下穿越,如今“京华号”盾构机已顺利完成最终接收,正在进行拆解吊装,将转运到盾构维保基地做全面的维修保养。
盾构机由上万个零件组成,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夏天作业面的环境和温度经常高达42℃。孙长松自豪地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依然创造了多个行业施工纪录,6个半月完成盾构机生产制造、单月掘进进尺达542米、单日最大掘进进尺24米等。”
“地下工程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都经历和克服了。”在巨大的机械轰鸣声中,300多名工人为东六环改造工程日夜奋战着。2022年9月份,盾构机在中间风井完成覆土20米的超大埋深盾构接收及二次始发。这期间两个多月,孙长松和他的团队吃住在现场一线,陪着“京华号”一起,攻下一个个难关。
隧道由36680块预制管片拼装而成,单块管片重量超过17吨。隧道实体质量关乎隧道常规使用的寿命和远期运营安全。隧道建设前期,孙长松和技术团队进行了300多次现场注浆试验,成功攻克了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
凭借着双液注浆工艺的成功应用,孙长松和他的团队驾驶着“京华号”盾构机,一直在优化掘进参数,成功下穿京哈铁路、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铁6号线等多个特级风险源,地表沉降始终控制在3毫米以内,实现了无扰动穿越。
今年6月28日,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顺利贯通。令孙长松欣慰和骄傲的是,东六环7.4公里的地下隧道不渗不漏,有效确保了隧道的结构质量和运营安全。
“只有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建好大国工程。”孙长松说。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他和团队严格实行安全风险分级动态管控、现场隐患排查整治,借助清单化管理、5S管理等手段,抓好安全生产,实现了零伤亡、零事故的双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