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2-20 00:13:36 | 作者: 安博体育客户端
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栗翘楚)全长149米、总重约3250吨、开挖直径13.8米,犹如武装到牙齿的“钢铁巨兽”,在距地面30米的地下掘进,地表沉降不超过2毫米。
这是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据介绍,我国90%以上地铁隧道以及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大都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是挖掘地下空间、畅通路途的最佳帮手。
近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京滨城际铁路天津机场1号隧道的施工现场,负责掘进的“京滨同心号”盾构机历经8个多月时间,已经到达关键节点。
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涉及地质、机械、力学、电气、控制、测量等多学科技术,有2万多个零部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盾构机曾长期依靠进口。本世纪初,我国开始盾构机自主研发,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总经理陈广巧正是亲历者之一。
“由于没有特定种类设备,上个世纪我国隧道工程大多为山体隧道,通俗的讲,是通过人工在石头上打洞。遇到平原地区的软土地基,没有设备更是寸步难行。”陈广巧表示。
据介绍,采用传统钻爆法,可能要10多年才能打通隧道,使用盾构法,只需两年。无爆破、无振动、无粉尘快速掘进,施工效率提高3至5倍。
然而,机器维修时长按分钟计算,费用高昂;保养时中方不能参与,进度无法控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就没有线年初,中国中铁决定: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如今,中国盾构机凭借创新技术、过硬质量及高品质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市场占比达70%。
一台台大国重器参与修建的大国工程,让天堑变通途,一条条路、一架架桥连通着民心。
盾构机的国产化意味着成本降下来了。陈广巧表示,过去动辄数亿的进口盾构机,自主化后价格成倍地下降,并且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盾构机的国产化,还意味着许多大国工程、民生工程得以实现。“在我国,大多数平原、沿海也是城市、人群密集区,软土地基叠加上层复杂建筑,让人工开挖隧道的效率、风险极高。如今有了盾构机,一条条百姓出行路得以打通。”陈广巧说。
“大脸盘”,长满“铁齿钢牙”,专门“啃”硬岩、“吞”沙土;经过绿色处理,渣土变身泥浆,经由“消化”管道运出;身披钢铁盔甲,外可抵挡压力、防止坍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盾构机每掘进一段距离,便转换“角色”,将开挖出的隧道用预制混凝土管片支撑。这样,隧洞一挖完,隧道也随之建好。
“京滨同心号”作为目前京津冀区域最大直径铁路隧道盾构机,如何把它用好,离不开一线施工团队的付出。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京滨项目经理李云仙介绍,复杂软土地层长距离粘性土地层掘进施工是本工程的重点,长距离掘进盾构施工带压进仓、下穿地上各类基础设施又是本工程的难点。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掘进过程中块石、桩基情况,在泥水循环系统上配备分流器,防止大粒径的砾石对泵造成损失破坏。分流器的存在可提高排泥在吸口管路内流速,减少泥浆沉淀。在下穿重点建筑物时,充分与地上单位对接,掌握最真实的基本资料和真实的情况,盾尾配置雷达扫描系统,检测管片后部空洞,察觉缺陷及时补浆,采用深孔注浆及地面跟踪注浆的方式,控制地面沉降。
“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升智能建造水平,我们还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盾构智能掘进、箱涵智能拼装、同步双液注浆、智能泥浆处理、隧道智能调度、智能检测分析等科学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李云仙介绍,“京滨同心号”在下穿地铁2号线李明庄车辆段期间,地表沉降始终控制正负2毫米内,完成微扰动“无感”穿越。
据悉,“京滨同心号”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项目部又邀请了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团队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给予解决方案。
据介绍,京滨城际铁路是推动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铁路项目,也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已逾1.1万公里。
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需要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盾构机这个点,也能看到我国大国重器不断突破的面。大国重器凝聚着匠心巧思,也蕴含着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广大一线科技工作人员的前赴后继、接力攀登,才有大国重器的不断突破。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对外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技术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